鲇鱼
基本解释
词条:『鲇鱼』
拼音:nián yú
注音:ㄋ一ㄢˊ ㄩˊ
解释:鱼纲,鲇科。身体表面多黏液,无鳞,背部苍黑色,腹部白色;体长,前端平扁,后部侧扁,头扁口阔﹐上下颌有四根须,尾圆而短,不分叉﹐背鳍小,臀鳍与尾鳍相连。生活在河湖池沼等处,白昼潜伏水底泥中,夜晩出来活动,吃小鱼﹑贝类﹑蛙等。
古代诗词
宋代.海哥.失调名:「螃蟹最恓惶,鲇鱼尤忧虑。」
宋代.李之仪.朝中措:「应笑溧阳衰尉,鲇鱼依旧悬竿。」
宋代.苏轼.梅圣俞诗集中有毛长官者今于潜令国华也圣俞:「归来羞涩对妻子,自比鲇鱼缘竹竿。」
宋代.张鎡.水龙吟:「许多时打哄,鲇鱼上竹,被人弄、知多少。」
宋代.释可湘.颂古十四首·七处徵心:「七处徵它天外天,毫光直射阿难肩,瞿昙忒煞怜儿切,逼得鲇鱼上竹竿。」
基本字义
鲇(鮎)nián(ㄋ一ㄢˊ)
1、〔鲇鱼〕头大嘴宽,尾圆而短,皮有黏质,无鳞,背部苍黑色,腹白色,上下颌有四根须。昼伏泥中,夜出活动。肉可食,鳔入药。
2、(鮎)
基本字义
鱼(魚)yú(ㄩˊ)
1、脊椎动物的一类,生活在水中,一般有鳞和鳍,用鳃呼吸,冷血:鱼虾。鱼虫。鱼网。鱼跃。鱼贯(像鱼游一样先后相续)。鱼雁(书信,信息)。鱼米乡。鱼尾纹。鱼目混珠。鱼质龙文(喻虚有其表)。
2、姓。
相关汉字
相关成语
推荐在线工具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