皮笠
基本解释
词条:『皮笠』
拼音:pí lì
注音:ㄆ一ˊ ㄌ一ˋ
解释:古代革制的笠形帽。
古代诗词
唐代.高适.渔父歌:「笋皮笠子荷叶衣,心无所营守钓矶。」
明代.林鸿.镡上送僧归衡山:「杨柳舟中九曲云,笋皮笠上三山雨。」
明代.林鸿.镡上送僧归衡山:「杨柳瓶中九曲云,笋皮笠上三山雨。」
明代.祝允明.途中:「斜渡羊车山顶路,半欹皮笠雨中人。」
明代.黄衷.送白斋归隐:「腰章不称笋皮笠,误领当时一鹤来。」
基本字义
皮pí(ㄆ一ˊ)
1、动植物体表的一层组织:皮毛。
2、兽皮或皮毛的制成品:裘皮。
3、包在外面的一层东西:封皮。书皮。
4、表面:地皮。
5、薄片状的东西:豆腐皮。
6、韧性大,不松脆:花生放皮了。
7、不老实,淘气:顽皮。
8、指橡胶:胶皮。皮球。
9、姓。
基本字义
笠lì(ㄌ一ˋ)
1、用竹篾或棕皮编制的遮阳挡雨的帽子:斗(dǒu)笠。竹笠。草笠。
2、竹篾编成的笠形覆盖物:笠盖。笠覆。
相关汉字
相关成语
推荐在线工具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