戚族
基本解释
词条:『戚族』
拼音:qī zú
注音:ㄑ一 ㄗㄨˊ
解释:亲族,外戚。
古代诗词
唐代.刘禹锡.马嵬行:「军家诛戚族,天子舍妖姬。」
宋代.梅尧臣.宜春宴射篇李驸马请赋杂言:「侯宗戚族坐上少,伯仲相顾惊恩私。」
清代.王松.遣悲怀 其二:「戚族称贤妇,碑铭仗友生。」
清代.李钦文.节妇郑氏诗:「生别死离在须臾,戚族罗拜皆长吁。」
基本字义
戚qī(ㄑ一)
1、因婚姻联成的关系:亲戚。外戚。戚族。戚友。
2、忧愁,悲哀:戚然。凄戚。哀戚。休戚。
3、古代兵器,像斧。
4、姓。
基本字义
族zú(ㄗㄨˊ)
1、亲属,泛指同姓之亲:族规。族长。家族。
2、指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:种族。
3、指在历史上形成的人群的稳定共同体,他们有共同的语言、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心理素质:民族。
4、聚居而有血统关系的人群的统称:宗族。氏族。部族。
5、事物有共同属性的一大类:芳香族。
6、封建时代的一种残酷刑罚,一人有罪,把全家或包括母亲、妻家的人都杀死:族灭。
7、聚合,集中:云气不待族而雨。
相关汉字
相关成语
推荐在线工具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