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校
基本解释
词条:『七校』
拼音:qī xiào
注音:ㄑ一 ㄒ一ㄠˋㄐ一ㄠˋ
解释:指汉代中垒﹑屯骑﹑步兵﹑越骑﹑长水﹑射声﹑虎贲七校尉。《汉书.刑法志》:"至武帝平百粤,内增七校。"颜师古注引晋灼曰:"《百官表》中垒﹑屯骑﹑步兵﹑越骑﹑长水﹑胡骑﹑射声﹑虎贲,凡八校尉。胡骑不常置,故此言七也。"一说中垒校尉掌北军垒门,不领兵,不在七校之列。见清沈钦韩《汉书疏证》。后泛称各军将领。
古代诗词
唐代.杜甫.喜达行在所三首:「影静千官里,心苏七校前。」
唐代.高适.信安王幕府诗:「雷霆七校发,旌旆五营连。」
唐代.戎昱.上李常侍:「旌旗晓过大江西,七校前驱万队齐。」
明代.陈沂.平台:「禁西伤旧事,七校指离宫。」
宋代.葛立方.朱丞相赴宣州四十韵:「七校兵屯壮,三吴节制专。」
基本字义
七qī(ㄑ一)
1、数名,六加一(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“柒”代)。
2、文体名,或称“七体”,为赋体的另一种形式。
3、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一祭,共七次,称“做七”。
基本字义
校xiào(ㄒ一ㄠˋ)
1、学堂,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:校园。校长。
2、军衔的一级,在“将”之下,“尉”之上。
3、古代军队编制单位:校尉(统带一校的军官)。
其他字义
校jiào(ㄐ一ㄠˋ)
1、比较:校场。
2、查对、订正:校勘。校订。校对。
相关汉字
相关成语
推荐在线工具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