旗幡
基本解释
词条:『旗幡』
拼音:qí fān
注音:ㄑ一ˊ ㄈㄢ
解释:见"旗旛"。
古代诗词
唐代.鲍溶.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:「风云寝气象,鸟兽翔旗幡。」
唐代.陈羽.和王中丞使君春日过高评事幽居:「风光满路旗幡出,林下高人待使君。」
唐代.方干.漳州于使君罢郡如之任漳南去上国二十四州…:「泊岸旗幡邮吏拜,连山风雨探人行。」
唐代.贯休.古塞上曲七首:「号变旗幡乱,鼙干草木黄。」
唐代.李商隐.行次西郊作一百韵:「列城绕长河,平明插旗幡。」
基本字义
旗qí(ㄑ一ˊ)
1、用布、纸、绸子或其他材料做成的标识,多是长方形或方形:旗子。旗帜。旗号。旗舰。旗手。
2、中国清代满族的军队编制和户口编制(共分八旗,后又建立蒙古八旗,汉军八旗),特指属于满族的:旗人(满族人)。旗籍。旗袍。
3、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,相当于县。
基本字义
幡fān(ㄈㄢ)
1、〔幡然〕同“翻然”。
2、用竹竿等挑起来直着挂的长条形旗子。
相关汉字
相关成语
推荐在线工具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