愆伏
基本解释
词条:『愆伏』
拼音:qiān fú
注音:ㄑ一ㄢ ㄈㄨˊ
解释:《左传·昭公四年》:“冬无愆阳,夏无伏阴。”(愆阳:冬天阳温。伏阴:夏天阴凉)后因以“愆伏”指气候失常,冷暖不调:土气有早晚,天时有愆伏。
古代诗词
宋代.陆游.季秋已寒节令颇正喜而有赋:「四时气正无愆伏,比屋年丰有盖藏。」
宋代.戴埴.雹:「尝闻圣人在上冬夏无愆伏,亭毒二气不相剥。」
宋代.秦观.喜雨得城字:「一气或错缪,愆伏相寇兵。」
元代.王恽.大雹行:「五行有占非小变,调元失所谁之愆?又闻夏冬愆伏之所致,亦以坎冶持化元。」
基本字义
愆qiān(ㄑ一ㄢ)
1、罪过,过失:愆忒。愆尤。罪愆。
2、耽误:愆期。愆滞。
3、过:愆伏(天气冷暖失调,多指大旱或酷暑,有变化无常的意思)。
基本字义
伏fú(ㄈㄨˊ)
1、趴,脸向下,体前屈:伏卧。伏案读书。
2、低下去:此起彼伏。
3、屈服,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:伏法。伏输。伏辩(伏罪的供状,亦作“伏辨”)。
4、使屈服:降伏。降龙伏虎。
5、隐藏:伏兵。埋伏。
6、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:伏日。伏旱。伏暑。伏天。
7、姓。
相关汉字
相关成语
推荐在线工具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