夔鼓
基本解释
词条:『夔鼓』
拼音:kuí gǔ
注音:ㄎㄨㄟˊ ㄍㄨˇ
解释:《山海经.大荒东经》:"﹝流波山﹞其上有兽……其名曰夔。黄帝得之,以其皮为鼓,橛以雷兽之骨,声闻五百里,以威天下。"后因以"夔鼓"作为战鼓的美称。
古代诗词
宋代.汪莘.黄山高:「夔鼓隐隐兮管啾啾,水精盘兮碧玉瓯。」
宋代.释有权.颂古十一首:「揭大夔鼓噪红尘,遍地刀钥解出身。」
元代.耶律铸.述实录:「龙桥忽焉悉中圮,夔鼓鼛然寻亦歇。」
元代.耶律铸.南征纪事:「揭雷夔鼓倾天险,络汉虹桥并鬼工。」
清代.孙元衡.飓风歌:「嗟哉!元龟入壳避武威,伏虫尽蹂躏,植物将谁依,东门大鸟何时归!我闻山头磐石坠海水,夔鼓轰腾五百里。」
基本字义
夔kuí(ㄎㄨㄟˊ)
1、〔夔夔〕敬谨恐惧的样子。
2、〔夔立〕肃立。
3、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龙形异兽。
基本字义
鼓gǔ(ㄍㄨˇ)
1、打击乐器,圆柱形,中空,两头蒙皮:鼓乐(yuè)。鼓角(jiǎo)。大鼓。
2、形状、声音、作用像鼓的:耳鼓。石鼓。
3、敲击或拍打使发出声音:鼓吹。鼓噪。
4、发动,使振作起来:鼓励。鼓动。鼓舞。一鼓作气。
5、高起,凸出:鼓包。鼓胀。
6、古代夜间击鼓以报时,一鼓即一更。
相关汉字
相关成语
推荐在线工具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