亭午
基本解释
词条:『亭午』
拼音:tíng wǔ
注音:ㄊ一ㄥˊ ㄨˇ
解释:正午。
古代诗词
唐代.白居易.郡亭:「平旦起视事,亭午卧掩关。」
唐代.白居易.吴中好风景二首:「两衙渐多暇,亭午初无热。」
唐代.岑参.酬成少尹骆谷行见呈:「峰攒望天小,亭午见日初。」
唐代.常建.张天师草堂:「夜深月暂皎,亭午朝始暾。」
宋代.陈与义.夏日集葆真池上以绿阴生昼静赋诗得静字:「谈余日亭午,树影一时正。」
基本字义
亭tíng(ㄊ一ㄥˊ)
1、有顶无墙,供休息用的建筑物,多建筑在路旁或花园里;凉亭。牡丹亭。
2、建筑得比较简单的小房子:书亭。邮亭。岗亭。
3、适中,均匀:亭匀。
4、正,当:亭午(正午,中午)。
基本字义
午wǔ(ㄨˇ)
1、地支的第七位,属马。
2、用于计时:午时(白天十一点到一点)。午间。午饭。午睡。午休。午夜(半夜、子夜)。
3、古同“忤”、“迕”,逆,背。
相关汉字
相关成语
推荐在线工具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