铜鞮
基本解释
词条:『铜鞮』
拼音:tóng dī
注音:ㄊㄨㄥˊ ㄉ一
解释:
1.春秋晋邑名。在今山西省沁县南。晋平公曾筑铜鞮宫于此。汉置县﹐治所在今山西省沁县南。北魏以后屡有迁移。明洪武初废入沁州。
2.春秋晋离宫名。
3.指襄阳。
4.曲名。
5.亦作"铜鍉"。复姓。春秋时有铜鍉伯华。见《史记.仲尼弟子列传》。
古代诗词
唐代.储光羲.同王十三维偶然作十首:「耽耽铜鞮宫,遥望长数里。」
唐代.崔国辅.襄阳曲二首:「城中美年少,相见白铜鞮。」
唐代.杜頠.故绛行:「君不见铜鞮观,数里城池已芜漫。」
唐代.韩翃.送客之潞府:「官柳青青匹马嘶,回风暮雨入铜鞮。」
唐代.韩翃.送中兄典邵州:「玉颜送酒铜鞮歌,金管留人石头宿。」
基本字义
铜(銅)tóng(ㄊㄨㄥˊ)
1、一种金属元素,富延展性。导电性和导热性都很强,它的合金是电气、机械和国防工业的重要原料:紫铜(纯铜。亦称“红铜”)。青铜。黄铜。铜矿。铜器。铜币。铜臭(ch恥)(指铜钱的臭味,用以讥讽唯利是图的人,如“浑身铜铜”)。铜墙铁壁(喻十分坚固,不可摧毁的事物。亦称“铁壁铜墙”)。
基本字义
鞮dī(ㄉ一)
1、用兽皮制的鞋:“一春当费鞮二緉。”
2、〔鞮鞻(lóu)氏〕中国周代乐官名,掌四夷之乐与其声歌。”
3、古代释译官:“光景所照,鞮象必通。”
相关汉字
相关成语
推荐在线工具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