吐火
基本解释
词条:『吐火』
拼音:tǔ huǒ
注音:ㄊㄨˇㄊㄨˋ ㄏㄨㄛˇ
解释:
1.发出火光。
2.古代杂技节目。表演时以燃着物置于口中,喷吐火苗。
古代诗词
唐代.李颀.王母歌:「为看青玉五枝灯,蟠螭吐火光欲绝。」
宋代.詹无咎.鹊桥仙:「龟儿吐火,鹤儿衔火。」
宋代.白玉蟾.胡东原香锦亭:「牡丹吐火花欲然,日将锦绣铺苔毡。」
明代.王醇.日珥录(五首):「前月黄霾泰山侧,青龙吐火烟光黑。」
宋代.石介.蜀道自勉:「鱼龙吐火焰,往往出波间。」
基本字义
吐tǔ(ㄊㄨˇ)
1、使东西从口里出来:吐痰。吞吐。吐刚茹柔(吐出硬的,吃下软的;喻欺软怕硬)。
2、放出,露出:高粱吐穗。吐故纳新。
3、说出:吐话。一吐为快。
其他字义
吐tù(ㄊㄨˋ)
1、内脏里的东西从口里涌出:呕吐。上吐下泻。
2、把吞没的东西退出来:吐还不义之财。
基本字义
火huǒ(ㄏㄨㄛˇ)
1、燃烧,物质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:火力。火烛。火源。火焰。烟火。火中取栗(喻为别人冒险出力,而自己吃亏上当,毫无所获)。
2、紧急:火速。十万火急。
3、指枪炮弹药等:火药。火炮。
4、发怒,怒气:火暴。火性。
5、中医指发炎、红肿、烦躁等的病因:肝火。毒火攻心。
6、形容红色的:火红。火腿。
7、古代军队组织,一火十个人。
8、姓。
相关汉字
相关成语
推荐在线工具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