螳怒
基本解释
词条:『螳怒』
拼音:táng nù
注音:ㄊㄤˊ ㄋㄨˋ
解释:《庄子.人间世》:"汝不知夫螳蜋乎?怒其臂以当车辙﹐不知其不胜任也。"后因以"螳怒"形容自不量力。
古代诗词
宋代.赵希蓬.满江红:「螳怒空横林影臂,鹰扬不展秋空翼。」
明代.萧光绪.吊步香诗十首 其四:「匹夫螳怒敢车当,捐殉非因国士偿。」
清代.平泰.平定金川功成恭纪:「猿娭矜搏箭,螳怒敢当轮。」
基本字义
螳táng(ㄊㄤˊ)
1、〔螳螂〕昆虫,全身绿色或土黄色,头呈三角形,前脚呈镰刀状。捕食害虫,对农业有益,如“螳螳捕蝉,黄雀在后”。俗称“刀螂”;简称“螳”,如“螳臂当车”(喻不自量力)。
基本字义
怒nù(ㄋㄨˋ)
1、生气,气愤:怒色。怒视。怒叱。怒骂。恼怒。息怒。
2、气势盛:怒涛。怒火。心花怒放。
3、中国少数民族,主要分布于云南省:怒族。
4、谴责:“若不可教而后怒之”。
相关汉字
相关成语
推荐在线工具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