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僧祇
基本解释
词条:『阿僧祇』
拼音:ā sēng qí
注音:ㄚ ㄙㄥ ㄑㄧˊ
解释:梵语的译音。义译为无数。
古代诗词
明代.区怀瑞.陪程使君宿玉泉寺三首 其二:「此际虚空无所著,劫尘抛与阿僧祇。」
清代.夏曾佑.题沈子培方伯寒林坐腊图谨用原韵即送方伯东归:「众生同业故同病,菩萨三大阿僧祇劫相周旋。」
基本字义
阿ā(ㄚ)
1、加在称呼上的词头:阿大。阿爷。阿爹。阿罗汉。阿毛。阿婆。阿弟。阿姊。
其他字义
阿ē(ㄜ)
1、迎合,偏袒:阿附。阿其所好。阿谀逢迎。
2、凹曲处:山阿。
基本字义
僧sēng(ㄙㄥ)
1、佛教指出家修行的人,梵语“僧伽”的简称:僧侣。僧尼。僧人。僧众。僧俗。高僧。
基本字义
祇zhǐ(ㄓˇ)
1、正、恰、只。《詩經•小雅•何人斯》:“胡逝我梁,祇攪我心。”三國•魏•曹丕《煌煌京洛行》:“多言寡誠,祇令事敗。”
其他字义
祇qí(ㄑ一ˊ)
1、地神。說文解字:“祇,地祇,提出萬物者也。”如:“神祇”。
2、安心。《詩經•小雅•何人斯》:“壹者之來,俾我祇也。”鄭玄•箋:“一者之來見我,我則知之,是使我心安也。”
3、大。《易經•繫辭下》:“不遠復,無祇悔。”
相关汉字
相关成语
推荐在线工具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