碑石
基本解释
词条:『碑石』
拼音:bēi shí
注音:ㄅㄟ ㄕˊㄉㄢˋ
解释:
1.作碑之石。亦指刻有文字的碑碣。
2.特指墓碑。
古代诗词
唐代.贯休.相和歌辞·蒿里:「乱风愁月,折碑石人,莽秽榛没,牛羊窸窣。」
唐代.钱起.江行无题一百首(一作钱珝诗):「自有沈碑石,清光不照人。」
唐代.苏颋.奉和圣制途经华岳应制:「偃树枝封雪,残碑石冒苔。」
唐代.孙鲂.芳草:「南朝古城里,碑石又应沈。」
唐代.萧祜.游石堂观:「故碑石像凡几年,云郁雨霏生绿烟。」
基本字义
碑bēi(ㄅㄟ)
1、刻上文字纪念事业、功勋或作为标记的石头:石碑。丰碑。墓碑。口碑。碑文。碑碣。碑刻(刻在碑上的文字或图画)。碑拓(tà)。碑帖。碑林。里程碑(a.设于道路旁边用以记载里数的标志;b.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可以作为象征或标志的大事)。有口皆碑。
基本字义
石shí(ㄕˊ)
1、构成地壳的矿物质硬块:石破天惊(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)。
2、指石刻:金石。
3、指古代用来治病的针:药石。药石之言(喻规劝别人的话)。
4、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。
5、姓。
其他字义
石dàn(ㄉㄢˋ)
1、中国市制容量单位,十斗为一石。
相关汉字
相关成语
推荐在线工具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