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语词典

北去南来

基本解释

词条:『北去南来』

拼音:běi qù nán lái

注音:ㄅㄟˇㄅㄟˋ ㄑㄨˋ ㄋㄢˊㄋㄚ ㄌㄞˊ

解释:有的从北往南,有的从南往北。也泛指来来往往。

古代诗词

宋代.陈与义.方城陪诸兄坐心远亭:「客中日食三斗尘,北去南来了今岁。」
宋代.黄铢.江神子/江城子:「北去南来,销尽几英雄。」
唐代.李白.江夏行:「东家西舍同时发,北去南来不逾月。」
唐代.罗隐.早发:「北去南来无定居,此生生计竟何如。」
唐代.罗隐.淮南送卢端公归台:「凤鸾势逸九霄宽,北去南来任羽翰。」

基本字义

běi(ㄅㄟˇ)

1、方向,早晨面对太阳,左手的一边,与“南”相对:北方。北辰(古书指北极星)。北上(古代以北为上,后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,与“南下”相对)。北极星(出现在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,人常靠它辨别方向)。北国(指中国北部)。

2、打了败仗往回逃:败北。

其他字义

bèi(ㄅㄟˋ)

1、古同“背”,违背,违反。

基本字义

qù(ㄑㄨˋ)

1、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;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,与“来”相对:去处。去路。去国。

2、距离,差别:相去不远。

3、已过的,特指刚过去的一年:去年。去冬今春。

4、除掉,减掉:去掉。去皮。去势(a.阉割;b.动作或事情终了时的气势)。

5、扮演戏曲中的角色:他去男主角。

6、用在动词后,表示趋向:上去。进去。

7、用在动词后,表示持续:信步走去。

8、汉语四声之一:去声(a.古汉语四声的第三声;b.普通话字调中的第四声)。

基本字义

nán(ㄋㄢˊ)

1、方向,早晨面对太阳,右手的一边,与“北”相对:南北。南方。南面。南国(指中国南部)。南陲(南部边疆)。南极。南半球。

2、姓。

其他字义

nā(ㄋㄚ)

1、〔南无(mó)〕佛教用语,意思是合掌稽首,表示对佛尊敬或皈依,常加于佛、菩萨名的前面,如“南南阿弥陀佛”、“南南观世音菩萨”。

基本字义

来(來)lái(ㄌㄞˊ)

1、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,与“往”、“去”相对:来回。来往。过来。归来。来鸿去燕(喻来回迁徙,不能在一地常住;亦喻书信来往)。

2、从过去到现在:从来。向来。

3、现在以后,未到的时间:来年。将来。来日方长。

4、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,表示约略估计:二百来头猪。

5、做某个动作:胡来。

6、用在动词前,表示要做某事:大家来动脑筋。

7、用在动词后,表示做过(一般均可用“来着”):昨天他哭来。

8、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的趋向:上来。

9、表示发生:暴风雨来了。

10、在数词一、二、三后面,表示列举理由:这台收录机一来音质好,二来价钱便宜,我就买了。

11、用做诗、歌词中的衬字:八月里来桂花香。

12、表示语气,归去来兮!

13、姓。

相关汉字

相关成语

必不挠北 北风之恋 北宫婴儿 北郭先生 白首北面 北鄙之声 北鄙之音 北辰星拱


联系我们
CopyRight ©2003-2024 福建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6016369号 闽公安备3505030200060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