觱栗
基本解释
词条:『觱栗』
拼音:bì lì
注音:ㄅ一ˋ ㄌ一ˋ
解释:
1.即觱篥。
2.筝的一种。长离的别名。
3.宋时对道士的俗称。
古代诗词
唐代.程紫霄.与释惠江互谑:「僧录琵琶腿,--程紫霄先生觱栗头。」
宋代.姜夔.凄凉犯:「予归行都,以此曲示国工田正德,使以哑觱栗吹之,其韵极美。」
唐代.李宣古.杜司空席上赋:「觱栗调清银象管,琵琶声亮紫檀槽。」
唐代.张蠙.钱塘夜宴留别郡守:「觱栗调高山阁迥,虾蟆更促海声寒。」
明代.李开先.雪霁夜寒:「气结云凝雪不晴,雪晴觱栗朔风鸣。」
基本字义
觱bì(ㄅ一ˋ)
1、〔觱篥〕古代管乐器,形似喇叭,用竹做管,用芦苇做嘴,亦作“觱栗”。
2、〔觱发〕风寒冷。
基本字义
栗lì(ㄌ一ˋ)
1、落叶乔木,果实为坚果,称“栗子”,味甜,可食:栗色。火中取栗。
2、发抖,因害怕或寒冷肢体颤动:战栗。
3、坚实:“缜密以栗”。
4、姓。
相关汉字
相关成语
推荐在线工具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