蛤蚧
基本解释
词条:『蛤蚧』
拼音:gé jiè
注音:ㄍㄜˊㄏㄚˊ ㄐ一ㄝˋ
解释:爬行动物,形似壁虎而大,头大,背部灰色而有红色斑点?吃蚊、蝇等小虫。可入药。
古代诗词
宋代.李纲.石轮鱼:「颇笑退之嘲蛤蚧,还同子厚甘虾蟆。」
元代.陈孚.思明州 其五:「元宵已似春深后,龙眼花开蛤蚧鸣。」
清代.郑孝胥.初十夜:「隔河歌舞应通夕,坐听空园蛤蚧鸣。」
清代.李云章.寄题龙州官阁:「小瘴桃榔雾,寒谯蛤蚧更。」
清代.李聘.初莅陵水 其二:「古墙生蛤蚧,官阁伴鼪鼯。」
基本字义
蛤gé(ㄍㄜˊ)
1、〔蛤蜊〕软体动物,壳形卵圆,色淡褐,稍有轮纹,内白色,栖浅海沙中,肉可食。
2、〔文蛤〕软体动物,略呈三角形,栖近海沙泥中,有黑白两种,幼时称“棋子蛤”。
3、〔蛤蚧〕爬行动物,土黄色,像壁虎,头大,尾部灰色,有红色斑点。中医用作强壮剂。
其他字义
蛤há(ㄏㄚˊ)
1、〔蛤蟆〕青蛙和蟾蜍的统称(“蟆”读轻声)。
基本字义
蚧jiè(ㄐ一ㄝˋ)
1、〔蛤(gé)蚧〕见“蛤”。
相关汉字
相关成语
推荐在线工具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