伏腊
基本解释
词条:『伏腊』
拼音:fú là
注音:ㄈㄨˊ ㄌㄚˋㄒ一
解释:
1.亦作"伏臈"。
2.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。"伏"在夏季伏日,"腊"在农历十二月。
3.指伏祭和腊祭之日,或泛指节日。
4.借指生活或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。
古代诗词
唐代.白居易.答山侣:「非无解挂簪缨意,未有支持伏腊资。」
唐代.白居易.思归 时初为校书郎。:「养无晨昏膳,隐无伏腊资。」
唐代.白居易.江楼早秋:「欲作云泉计,须营伏腊资。」
唐代.白居易.叙德书情四十:「养乏晨昏膳,居无伏腊资。」
唐代.杜牧.题池州弄水亭:「农时贵伏腊,簪瑱事礼赂。」
基本字义
伏fú(ㄈㄨˊ)
1、趴,脸向下,体前屈:伏卧。伏案读书。
2、低下去:此起彼伏。
3、屈服,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:伏法。伏输。伏辩(伏罪的供状,亦作“伏辨”)。
4、使屈服:降伏。降龙伏虎。
5、隐藏:伏兵。埋伏。
6、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:伏日。伏旱。伏暑。伏天。
7、姓。
基本字义
腊(臘)là(ㄌㄚˋ)
1、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,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。
2、冬天(多在腊月)腌制后风干或熏干的肉:腊肉。腊鱼。腊味。
3、姓。
其他字义
腊xī(ㄒ一)
1、干肉:“噬腊肉,遇毒。”
2、晾干:“燃得而腊之以为饵。”
3、皮肤皴皱。
相关汉字
相关成语
推荐在线工具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