贰令
基本解释
词条:『贰令』
拼音:èr líng
注音:ㄦˋ ㄌㄧㄥˊ
解释:
1.命令的副本。
2.辅佐正职官员。
3.县丞的别称。
古代诗词
宋代.郭应祥.西江月:「著个风流贰令。」
宋代.陈宓.和方丞:「台阁风流今贰令,不妨时出解颐诗。」
宋代.马先觉.送昆山丞谢子潚解官还朝:「属闻贰令非常好,才德远过崔蓝田。」
宋代.楼钥.送淳丞上虞:「两子俱贰令,官职恰一般。」
明代.杨士奇.彦强将归麻阳雨中见过话旧出小画求题就以识别并问讯叔毖 其一:「麻阳贰令重来日,共话家林耕读时。」
基本字义
贰(貳)èr(ㄦˋ)
1、“二”的大写。
2、变节,背叛:贰臣。贰心。
基本字义
令líng(ㄌ一ㄥˊ)
1、〔令狐〕a.古地名,在今山西省临猗县一带;b.复姓。
其他字义
令lǐng(ㄌ一ㄥˇ)
1、量词,印刷用的原张平版纸五百张为一令。
其他字义
令lìng(ㄌ一ㄥˋ)
1、上级对下级的指示:命令。法令。朝(zhāo)令夕改。
2、古代官名:县令。令尹。尚书令。
3、使,使得:令人兴奋。
4、时节:时令。节令。
5、美好,善:令名。令辰。令闻(好名声)。
6、敬辞,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:令尊。令堂。令岳。令郎。令爱。
7、短的词调(diào),散曲中不成套的曲(多用于词调、曲调名):小令。如梦令。
相关汉字
相关成语
推荐在线工具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