耳珰
基本解释
词条:『耳珰』
拼音:ěr dāng
注音:ㄦˇ ㄉㄤ
解释:
1.妇女的耳饰。
2.卷耳﹑苍耳子的别名。
古代诗词
宋代.张耒.和翰林吴舍人兄弟西斋:「鲛绡缬,双凤凰,上元绿鬓遮耳珰。」
清代.屈大均.王夫人殉节诗:「蟾蜍衔耳珰,苔藻生金钿。」
清代.屈大均.高廉雷三郡旅中寄怀道香楼内子 其六:「夜光应购得,归作耳珰垂。」
清代.赵执信.弃妇词:「留妾明月珠,新人为耳珰。」
明代.徐熥.羽林郎:「黄金为条脱,白玉为耳珰。」
基本字义
耳ěr(ㄦˇ)
1、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(通称“耳朵”):耳背(bèi)。耳垂。耳鬓厮磨(mó)。耳穴。耳聪目明。耳濡目染。
2、像耳朵的东西:木耳。银耳。
3、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:耳房。鼎耳。
4、听说:耳闻。耳软。耳顺(指年至六十,听到别人的话,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,后指人六十岁)。
5、文言助词,而已,罢了:想当然耳。
6、文言语气词(大致同“矣”):“且壮士不死则已,死即举大名耳”。
基本字义
珰(璫)dāng(ㄉㄤ)
1、古代妇女戴在耳垂上的装饰品。
2、中国汉代武职宦官帽子的装饰品,后借指宦官。
3、屋椽头的装饰,即“瓦当”。
相关汉字
相关成语
推荐在线工具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