伏臈
基本解释
词条:『伏臈』
拼音:fú là
注音:ㄈㄨˊ ㄌㄚˋㄍㄜˊ
解释:见"伏腊"。
古代诗词
明代.唐顺之.皇陵行:「伏臈烝尝寺不后,清明寒食更浇酒。」
明代.孙承恩.近田诗十章:「惟此伏臈,洽我亲友。」
明代.孙承恩.城居赠任海村:「伏臈鲜酬与,深藏但袭珍。」
明代.黎民表.将之京师祗谒先陇述感一百韵:「大官供不乏,伏臈割常鲜。」
明代.欧必元.乌蛮滩谒马伏波公祠用王都督壁上韵:「千秋为想麒麟阁,何似居人伏臈思。」
基本字义
伏fú(ㄈㄨˊ)
1、趴,脸向下,体前屈:伏卧。伏案读书。
2、低下去:此起彼伏。
3、屈服,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:伏法。伏输。伏辩(伏罪的供状,亦作“伏辨”)。
4、使屈服:降伏。降龙伏虎。
5、隐藏:伏兵。埋伏。
6、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:伏日。伏旱。伏暑。伏天。
7、姓。
基本字义
臈là(ㄌㄚˋ)
1、古同“腊”:“残臈生春序,愁霖逼岁昏。”
其他字义
臈gé(ㄍㄜˊ)
1、〔臈胆〕肥胖的样子。
相关汉字
相关成语
推荐在线工具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