吠陀
基本解释
词条:『吠陀』
拼音:fèi tuó
注音:ㄈㄟˋ ㄊㄨㄛˊ
解释:[梵Veda]意为"知识"。古印度婆罗门教的早期文献,包括《黎俱》﹑《夜柔》﹑《娑摩》和《阿闼婆》四部本集及《森林书》﹑《奥义书》﹑《法经》等。"吠陀"用古梵文写成,是印度宗教﹑哲学及文学之基础。
精选例句
1、阿育吠陀医学把人体分成六个主要的部分:头、胸、两臂和两腿。
2、印度的《四吠陀经》并非历史。
3、因此,如果你为了探求《吠陀经》的奥义或者学术知识,那么你来错地方了。
4、我甚至不再读《吠陀经》,《圣经》,《古兰经》。
5、我不了解任何的宗教典籍,我从未读过《吠陀经》,而且也不会花时间去研读《薄伽梵歌》。
基本字义
吠fèi(ㄈㄟˋ)
1、狗叫:吠叫。狂吠。蜀犬吠日(喻少见多怪)。
基本字义
陀tuó(ㄊㄨㄛˊ)
1、〔陀螺〕一种儿童玩具,呈圆椎形,用绳绕上,然后一拉,使其在地上旋转起来,用鞭抽打旋转不停。
2、山冈。
相关汉字
相关成语
推荐在线工具
友情链接